从橄榄“绿”到初心“红”,他用如磐初心守护这座纪念馆

  • 2023-08-28 17:55:24
  • 来源:互联网

房山十渡,拒马河蜿蜒迂回、穿山而过,宛如一条银色玉带与山峰映衬。曲流回转,湾阔水深,青山野渡风韵如画。


 碧山翠水间,一座缅怀平西抗日英烈们的纪念馆便坐落于此。馆前巨石上镌刻着“铭记国耻 发愤图强”八个红色大字,庄严肃穆;主体建筑上由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的“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熠熠生辉。


  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个个质朴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动人瞬间,在这里无声讲述着军民同  心抗战的艰苦卓绝,汇聚起了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然而,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凶猛雨势下的拒马河一改往日温和恬静,滔滔洪流裹挟着浑黄的泥沙滚滚而下。陈列着无数珍贵史料遗迹、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被迫面对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


  而馆长郭伟,就在如此危急时刻,带领工作人员不顾危险、艰难守护、不知疲倦、争分夺秒开展抢险自救工作,从淤泥中抢救出一件件宝贵文物,用双手捧出了红色传承。



暴雨里的坚守


      7月29日上午,刚从山里回到良乡家中,还没休息多久的郭伟接到了暴雨预警通知。作为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馆长,他没有丝毫犹豫,立马驱车赶回纪念馆,部署执行应急预案,同时第一时间通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号发布闭馆公告。


      此时馆里除了他,还有另外6个工作人员,其中3位也是接到预警后匆忙赶回来的。他们决定在暴雨结束之前不回家,一起驻馆值守,每隔四小时巡检一次。烈士陵园值守人员也定时上报情况,发现问题随时处置。


下午5点,十渡地区开始降雨。雨迟迟不停,噼里啪啦打在玻璃上。郭伟不敢掉以轻心,他和其他工作人员四处巡查,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漏雨、排水、电路,都是我们要排查的问题。尤其是漏雨,对馆内展陈设施和文物的损毁是灾难性的。”


      7月30日,雨量增大。纪念馆六楼顶外围平台的排水管堵塞,造成屋内顶部原电线管漏水,从六楼流到一楼,电梯井进水。郭伟带着值班人员应急处置,从下午六点忙到夜间十点,直到将排水疏通、馆内各层雨水清理干净。



      这一夜,郭伟迟迟无法入睡。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深知平西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还原抗战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方面,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革命教育作用。但也正因如此,他在感到使命无上光荣的同时,也深觉责任无比重大。


      然而,即使当时的他已经提起万分警惕,却也无法预料,一场比“北京721特大暴雨”还要严重的洪水即将到来。


洪水中的保障


      7月31日,天幕沉沉,暴雨瓢泼。纪念馆外水位迅速上涨。九点五十分,通讯断网,郭伟当机立断,用纪念馆接待站仅存的光纤网络,向上级拨打电话汇报了情况。
      这是纪念馆当天的最后一通电话,也是唯一一通电话。十点十分,全馆断电,纪念馆与外界失去所有联系。


      郭伟一边带领工作人员紧急处置馆内各漏水点位,积极进行自救,一边思考该如何得到雨情的更多信息和上级的进一步指示。最后,他决定独自冒雨前往十渡镇政府了解情况。


      在这里他得知,如果水位持续上涨,镇政府将转移到纪念馆进行临时避险。于是他立即回馆,开始部署临时避难所人员安置和后勤保障等相关准备工作。



      下午三点半,处于两河交汇地带的十渡镇政府大院进水,当天在岗的60余名镇政府基层干部陆续迁至纪念馆。


      纪念馆接待站的燕山职业学校工作人员同步迅速将粮食物资向纪念馆转移,驻防的25名公安和11名消防人员也将车辆转移至纪念馆楼后高位处。


      下午四点,纪念馆广场开始进水并不断上涨。郭伟敏锐地觉察到了危险,认为纪念馆已不具备作为临时避难所和政府指挥部的安全条件,便立即建议全体人员向后山陵园转移。


      在组织疏导馆内一百余人有序转移后,郭伟疾步奔走,把纪念馆、办公楼所有门窗都锁好,最后一个撤离。此时纪念馆广场的水位已经齐腰深。



      水位仍不断暴涨,十渡镇域的很多桥梁在此刻被大水冲毁,桥台坍塌。镇政府决定向十渡火车站转移,成立防洪抗汛临时指挥部。


      郭伟带领纪念馆6名员工和燕山职业学校9人主动为转移人员断后,他们来不及带走任何个人物品,却背好了纪念馆所有仅存的馒头花卷。


      而之后的一夜一天,就是靠着这些馒头花卷,和他们从泥地里徒手刨出的瓶装水、饼干、方便面,保障了火车站一百余人最困难时期的伙食。


淤泥里的抢救


      洪水汇集涌入平西抗战馆。最高水位达到8米,纪念馆水位3.7米,老战士接待站水位5.5米。馆内9000平米的建筑设施被浸泡,纪念馆一层展厅展陈文物损失惨重。



      8月1日,洪水开始消退,郭伟立即带领工作人员返回。纪念馆一层到处是淤泥,大量展板掉了下来,满目狼藉。庆幸的是,在转移之前,郭伟把纪念馆的三堂正门用大石板牢牢倚住,直到大水退去,大门也没被冲开,馆内的大部分展品没有被大水冲走。


      来不及悲伤或是犹豫,郭伟脱了鞋,淌着半米多深的淤泥进到馆内。“必须马上抢救文物!”这是此时他心里唯一的念头。



      有的展柜被洪水冲碎,纸质展品经过水泡泥埋后异常脆弱。为了更好保护展品,郭伟不顾淤泥里混杂着碎玻璃、尖锐杂物,徒手刨着泥沙,一片一片摸寻,小心翼翼提取,放在塑料包里,双手捧着移到室外。


      对于没有被冲坏的电动展柜,他就趴在馆内的泥塘里,四处摸索找到电机电路,用拆下来的电动车电瓶进行通电开柜。


      在这个过程中,一名工作人员的手指不慎被碎玻璃划伤,流血不止,郭伟的脚也被划了几厘米长的口子。但他们却全然顾不得包扎清理,而是被眼前力挽狂澜才终抢救而出的“宝物”攫住了所有心神:那是馆内最重要的33件纸质展品,和12本孤存的书籍。



重建里的初心


      洪水侵袭后的纪念馆,内外堆满泥沙。室外广场上泥沙深达1.8米,室内泥沙最高也近1米。


      因为没有干净的水源,郭伟带着工作人员把消防管道里仅存的清水全部用于清洗展品,后又进行风干处理。


      他们总共抢救出了抗战馆展厅被淹的珍贵抗战物品125件。包括挺进军司令员萧克写给党中央的平西团以上干部名单、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写给挺进军司令员萧克的信件等。


      这些珍贵的史料遗迹,有一部分是郭伟跨省远赴平西所辖十二县深入史料挖掘,持续开展实地走访活动征集而来的。它们曾经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着平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的抗战斗争史,也让纪念馆成为首都北京红色宣传教育阵地上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北海舰队的军旅生涯,塑造了郭伟不怕吃苦、精益求精、令行禁止的军人作风,也培养了他的家国情怀和为民初心。


      而在纪念馆当馆长的这几年,更让他坚定了弘扬抗战精神、讲好红色故事的使命担当。“抗战馆内的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张图片都在提示我们‘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只有在红色记忆中不断汲取前行力量,才能进一步激荡起建功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谈及纪念馆灾后恢复重建,郭伟思考了几秒。


      “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洪水退去了,但纪念馆还在、文物还在,我们这群红色文化工作者还在、伟大的抗战精神也还在。只要我们初心不改,红色血脉就将世代赓续,红色基因就将接续传承。烈士丰碑永驻处,英烈精神永长存。”郭伟说。


责任编辑:佚名

政策解读

我国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我国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节能减排效益逐

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节能减排效益逐年提升

国内油价年内首次上调 业界:国际油价短期

国内油价年内首次上调 业界:国际油价短期或将维持震荡走势

辽宁省冰雪产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辽宁省冰雪产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认房不认贷”一线城市楼市调研:京沪成交

“认房不认贷”一线城市楼市调研:京沪成交脉冲式上涨 房价整体

出口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汽车工业换道领先

出口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汽车工业换道领先

京ICP备12026250号-4
法律顾问 任党辉 北京双高律师事务所